黄河三角洲的演变之——河道演变

  

                                        黄河入海河段河道变迁 

  提到黄河的改道,总令人惆怅万分。自有史记载以来,黄河小的改道达1500余次,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每次改道总使得大批人流离失所,万顷良田变塘泊。然而黄河的改道也并非全为坏事,从广义上来说,富饶平坦的黄淮海平原就是黄河河道左右摆动形成的冲积扇。在黄河的尾闾河段,其河道变迁更为频繁。众所周知的黄河三角洲就是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河道以来,在入海河段分别以宁海(1855-1934年)和渔洼(1934年以后)为顶点河道左右摆动冲积而成。本文要叙述的是1934年以后黄河尾闾河段的变迁。 

  据文献资料统计,1934年以后,黄河主要有4次大的改道。分别是: 

  19348月,黄河于合龙处一号坝上决口,向东循毛丝坨、老神仙沟入海,此后又分流为三股,经神仙沟、甜水沟和宋春荣沟入海。其中,1937-1947年,黄河此流路不行水。 

  19537月,由于原黄河河道淤积严重,由人工开挖引河,引导黄河在小口子处入神仙沟,独流入海。原河道逐渐淤塞。到1960年,黄河在入海口处分汊,并最终由老神仙沟入海。 

  19641月,由于凌汛等问题阻塞河道,影响下游孤岛等地,人为在罗家屋子附近爆破堤坝,引黄河水入刁口河。黄河在其下游分汊入海。此河道行水十余年。 

  19765月,在西河口处,人工截留黄河行清水沟入海。到19967月,为了便利石油生产,在清水沟下游清八断面开辟汊河,使黄河由东南向折向东北方向入海,直至目前。 

  

    黄河入海河段河道变迁 

  总的来说,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势平坦,黄河水中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此,天长日久,河床步步被抬高,进而使得河道的通水能力下降。在汛期水大的时候,主河道水满溢出,河水在河岸两侧漫流,沿地势低的洼地或沟渠形成汊河。当主河道被泥沙阻塞时,其分出的汊河便成了黄河的入海新河道,然后进入新一轮的“淤积-抬高-漫流-摆动-改道”的循环。 

  建国以来,人们为尽可能发挥黄河对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常采用分流、截留、裁直、改道等方式来改变黄河入海的河道。目前黄河行水的清水沟已使用30余年,且通水能力尚好。但据遥感监测,2007年清八汊下游,黄河的入海尾闾也由向东折向东北,黄河改道的隐患并未消除,仍需要人们的警惕。愿人们科学、合理的认识、管理、利用黄河,使黄河三角洲河清海晏、欣欣向荣。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春晖路17号  邮编:264003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10756号-1  烟公网安备370602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