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预测浒苔“绿潮”规模上取得进展

近年来,大规模浒苔“绿潮”频频侵袭山东沿海。中国科学家表示,目前已经能在浒苔暴发前估量海水中的浒苔数量,为预防浒苔灾害和减轻灾害损失奠定基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逄少军表示,这项技术可以在浒苔处于显微阶段,即当肉眼还看不见时,预测海水中的浒苔数量,这将是未来预测浒苔暴发规模和时间的技术基础。
 
今年以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提取黄海海域多个站点的海水水样,尝试计算单位量海水中的浒苔数量。
 
科研人员多次试验后发现,在海水水样中注入氮、磷等营养盐成分,并将其转到温度为18摄氏度和适合的光照强度下,光照周期为白天12小时和夜晚12小时,大约15至20天后,海水水样中的浒苔便全部形成。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应用这一方法在2009年黄海绿潮形成的初期、暴发期和后期对黄海海域水样进行了4次调查研究。调查发现,浒苔暴发之前,表层海水浒苔数量较多,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递减。
 
2007年至2009年间,黄海连续3年暴发了大规模漂浮浒苔,在潮流和风力的共同作用下,浒苔由黄海南部向北部漂移并大量聚集。
 
据卫星监测,近年来出现在山东海域的浒苔并不是在当地海域中形成,而是从江苏附近海域通过洋流和季风漂流而至。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人员2008年底开展的一项调查也发现,青岛附近海域并不存在黄海浒苔优势种。
 
逄少军介绍,黄海海域近年来暴发“绿潮”是黄海浒苔优势种的特殊生长和繁殖特点、黄海潮流和风力影响、江苏沿海周期性高密度水产养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逄少军说,浒苔虽然无毒,甚至日本附近海域栽培浒苔还可以食用,但浒苔大量堆积后腐烂繁殖时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对海底生物生存构成威胁。同时,如果浒苔得不到及时清除,腐烂时会发出恶臭,影响沿海旅游业发展。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春晖路17号  邮编:264003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10756号-1  烟公网安备37060202000025号